
企业标准备案后:定期审查,护航发展
企业标准备案后要经常审查吗
企业标准备案是企业将其制定的标准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存档的过程,也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企业在完成标准备案后,往往忽视了后续的审查工作。那么,企业标准备案后是否需要经常审查呢?答案是肯定的,企业标准备案后不仅需要审查,而且需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审查机制。

审查的必要性
首先,从法律法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对其制定的标准进行定期复审。企业标准备案后,并非一成不变,而需要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进行及时调整。如不及时审查,企业标准可能会与现行法律相冲突,导致企业面临法律风险。

其次,从市场需求看,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技术不断更新,消费者需求也在变化。企业标准若不及时更新,可能会落后于行业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定期审查,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修订完善标准,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最后,从企业发展角度,企业是动态发展的组织,其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都会随企业发展而变化。标准审查可以确保企业标准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审查的频率与方式
关于审查频率,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标准一般应每3年进行一次复审。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和标准性质适当调整审查周期,对于技术发展较快或与安全密切相关的标准,审查周期可适当缩短。
除了定期审查,还应建立不定期审查机制。当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标准更新、企业产品或技术变化、市场反馈显示标准存在问题等情况下,应及时进行审查。
在审查方式上,可采用自我审查与第三方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自我审查由企业内部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第三方审查可邀请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以增加审查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审查内容与后续处理
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合规性审查,确保标准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技术性审查,确保标准中的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等内容科学合理;适用性审查,确保标准适应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根据审查结果,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对仍适用的标准继续使用;对需要修改的标准及时修订;对不再适用的标准予以废止;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标准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企业标准备案后需要经常审查,这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标准审查机制,企业可确保标准的持续有效性和适用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标准审查工作,将其纳入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